×

技术派|从阅兵解说中的“多段多层反导拦截”聊聊“反导博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9-05 17:36:02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多款反导导弹首次亮相阅兵式引发关注。

根据新华社报道,受阅的红旗-20、红旗-19、红旗-29等6型装备,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设计生产,可实施多段多层反导拦截,主要用于拦截直升机、飞机、导弹等目标,远中近程防空抗击,全时待战应对空天威胁,构筑起防空御天的坚固屏障。

相对于镇国柱石的核武方阵与科幻感十足的无人作战群在海内外受到的热议,红旗-20、红旗-19、红旗-29等6型防空反导武器的造型的确不大出挑。不过,央视的解说却足以让海内外观察家重视——可实施多段多层反导拦截、远中近程防空抗击。

这两句话直击当前国际反导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即防御多层化与覆盖多样化,并向外层空间拦截推进。尽管解说没有提及装备的具体性能指标,但首次亮相的红旗-29依然可以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阅兵式上展示的红旗-29导弹。

印巴冲突中的“导弹攻防战”

反导,尤其是战略反导,历来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技术,长期为大国所垄断,不轻易示人。但随着导弹与反导技术装备的扩散,在地区级别的冲突中,人们也开始有机会一窥反导作战的实际效果,并检视既有能力的不足。

今年接连发生的印巴冲突和伊以冲突,都上演了导弹与反导系统的激烈攻防。

在5月份的印巴冲突中,双方在大规模空战结束后,转向以导弹为核心发起进攻,并尽可能拦截来自对方的导弹。

印度方面,主要使用了本土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和欧洲的“斯卡普”隐身巡航导弹打击巴基斯坦,反导装备则由进口自俄罗斯的S-400和本土的“阿卡什”防空系统组成。巴基斯坦方面,主要使用“法塔赫”系列和“阿布达利”两种弹道导弹,以及进口空对地导弹进行反击,反导则依赖进口的HQ系列。

相对而言,印度的反导体系初具模型,具备一定的多层拦截能力,其中S-400负责中远距离拦截,“阿卡什”负责近程目标。对比之下,巴基斯坦的反导单元由于数量不足,防空漏洞较多,多个基地和防空阵地被击中。

但从实际战果看,双方能力差距似乎并不大。综合双方各自的说法与可靠报道,印度的两种巡航导弹均有被击落的记录,包括让俄军吃了不少苦头的“斯卡普”(即“暴风之影”),但也命中不少,包括卡拉奇这样的重镇和关键的空军基地。巴基斯坦也有导弹被拦截,但也命中印度不少目标,包括一处S-400阵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弹道导弹速度更快,拦截难度相对更大;另一方面源于印度的反导体系并未有效整合,俄制装备与本土武器的协同不足。因此,总体国力明显占优的印度,并未在这轮导弹攻防中占到多少便宜。

伊以冲突中的“导弹攻防战”

在6月份的伊以冲突中,由于伊朗基本丧失了制空权,反击主要依靠弹道导弹进行。而以色列的反导体系更加完备,且有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加持,因此双方上演了更为典型的导弹攻防作战。

伊朗主要使用中程弹道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以及少量亚音速巡航导弹反击以色列。其中,伊朗在冲突初期主要使用“流星”系列、“征服者”等型号消耗以色列防空弹药,在中后期首次投入“霍拉姆沙赫尔”“泥石”“法塔赫”等新锐导弹加强反击力度。

以色列“箭-3”反导系统试射。

以色列通过“铁穹”“大卫弹弓”“箭-2”“箭-3”以及“爱国者”五种武器,构建了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的多层次反导体系,并得到了美国“萨德”反导系统的支援。

综合以色列智库Alma Research和美国智库FDD的研究,伊朗在为期12天的冲突期间发射了约500-600枚导弹,约50-60枚命中目标,以军拦截成功率应在86%以上。其中,“箭”系统的成功率在90%以上。

尽管以色列反导战果惊人,但稍加考察可知,即便强如以色列,反导能力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首先,这些研究基本只统计整体拦截率,而不披露单发拦截率。考虑到拦截弹的数量有限,且价格昂贵,以色列高效的反导能力能持续多久,理应打上问号。

“箭”和“大卫之戟”的单次拦截成本高达约200万美元,即便是相对廉价的“铁穹”也在5万-8万美元。以色列媒体《标记》报道,本次冲突期间,以色列每晚的拦截成本最高可达10亿新谢克尔(约合2.85亿美元),成本惊人。

更重要的是,即便以色列有钱,在战时也未必能够及时补充拦截弹。《华盛顿邮报》在冲突中期就报道称,如果伊朗以稳定频率持续发动打击,且美国无法继续提供拦截武器或更大程度介入,以色列的反导系统仅能再支撑10至12天。

虽然无法排除向美国索取援助的可能,但鉴于西方军工产能应对俄乌冲突屡屡捉襟见肘,这种风险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次,伊朗的导弹攻击往往极为密集,并辅以大量无人机作战,追求在单一波次攻击中突破以色列防空反导的拦截极限,从而使部分导弹成功突防。这暴露了以色列反导系统抗饱和攻击的不足。

伊朗在此次冲突期间发射无人机在1000架以上,它们与导弹的配合使以色列防空反导系统对目标的监测与分析压力骤增。再加上伊朗在后期开始投入突防能力、弹道更多样的导弹,以色列后期拦截的成功率实际上较前期的90%有明显下降。

反导技术发展的一些趋势

在近期的两次地区级冲突里,当前的反导系统或多或少暴露了拦截高超音速导弹能力不足,抗饱和式打击能力较弱,拦截成本高昂、难以持久作战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先进军事强国并非没有估计。以美国为例,尽管已经拥有成熟的“战区和国家反导系统(GMD)”,以及由“宙斯盾”“萨德”“爱国者”组成的区域反导网,美国仍在研发以新一代反导拦截弹、定向能武器、空射反导武器为代表的武器。同时,美国还在加速部署可以实时追踪高超音速武器热信号的低轨卫星星座,并引入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优化针对高超音速武器的定位与决策能力。

目前,美国的陆基反导能力精准对应了央视阅兵解说提及的“可实施多段多层反导拦截、远中近程防空抗击”。其最外层防御,由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陆基中段防御系统构成,其核心是依靠GBI拦截弹在来袭导弹的中段,也就是外太空进行摧毁。之后,由“萨德”“爱国者”在来袭导弹的末段实施拦截,前者负责40-150公里的拦截高度,后者负责20公里以内的拦截高度。

根据美军规划,针对最具战略威胁的各类高超音速导弹,美国将以滑翔拦截器(GPI)和低轨卫星星座(HBTSS)为最优先级,以应对现有雷达难以追踪高超音速导弹变轨的问题,并力求在来袭导弹进入变轨前的滑翔段、乃至上升段进行拦截。

针对饱和式攻击,美国将重点发展激光武器与电磁脉冲武器,以低成本快速解决无人机、亚音速导弹等干扰目标,从而将算力集中应对高价值目标。

美军还积极整合现有的指挥控制系统,尤其是引入人工智能提升实时决策能力,包括区分诱饵弹与真弹头,优化拦截弹的发射调度与目标分配。2024年的一次演习显示,人工智能决策速度比人工快12倍。

可见,进一步扩大拦截的层次、高度与范围,尽可能降低平均拦截成本,并提升拦截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是美国未来反导体系发展的重点方向。

不过,上述多数技术仍处于技术验证或研发阶段。在美国整体财政吃紧的背景下,美军反导能力升级能否在未来5年实现,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此外,由于美军新一代低轨卫星星座违背了人类社会太空非军事化的太空治理目标,进一步损害国际军控机制,因此也对太空非军事化的人类朴素理想构成伦理与国际法的双重挑战。

最重要的是,即便美军如期升级反导能力,仍有两个难题待解——高超音速武器的饱和攻击,以及拦截弹的供应压力与经济成本。

受阅的红旗-19导弹。

中国已多次官宣成功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而刚在阅兵式亮相的红旗-19曾被广泛认为是超越美版的中国“萨德”。同时,中国的红旗-9、红旗-16与红旗-22,以及成为“当红炸子鸡”的激光武器,也被认为是构筑了坚固的战区与要地反导能力。随着红旗-29的亮相,其更长更粗的发射筒显然表明其可能具备比红旗-19更远更高的拦截能力。